eeleo_Lion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3-11-29
  • 发帖数1798
  • QQ
  • 铜币55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1244回复:2

教育产业化:天使与魔鬼之辩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11-10 11:08
教育产业化:天使与魔鬼之辩---<FONT size=3>封面故事(一) 曾经的"天使"怎么变成了"魔鬼"?
<FONT color=#3300ff>作为教育市场化的积极倡导者,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55年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就指出: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约束,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以往的改革措施是无效的,惟一的出路是走市场化道路。</FONT> </FONT>
<P><FONT color=#3300ff>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中国教育改革也正式开始了教育市场化的尝试。但是,在中国教育整体规模迅速膨胀壮大的同时,中国教育改革却越来越偏离既定的轨道,教育的本来面目和传统内涵被各种力量严重扭曲,学者们曾经设想的"教育产业化"在中国出现了"南橘北枳"的现象。</FONT></P>
<P><b>曾经的"天使"怎么变成了"魔鬼"?</b></P>
<P>我们试图溯本清源。通过对中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我们看到,"教育产业化"在这些领域被泛化和异化,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利益主体普遍误读和扭曲了"教育产业化",这一切的现实原因是教育财政体系失衡和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系统缺位。但在这背后,中国教育改革的"经济主义路线",则是造成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教育品质恶化的根本原因
</P>
<P>2003年以来,汤敏一直被"教育产业化"问题困扰着。这位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教育产业化之父",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面对媒体,汤敏坚决表示:自己从未提出过教育产业化,从来也没有同意过教育产业化的提法。</P>
<P>9月2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回答网友问题时也明确表示,教育部历来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他把教育产业化上升到直接违背了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强调中国绝对不能把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了,就毁了教育事业"。</P>
<P>今年以来,这已经是教育部高官针对教育产业化第二次如此明确的表态了。年初的1月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04年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即曾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一定要坚持教育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事实上,教育部的表态,针对的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所遭遇的巨大批评。一方面,去年9月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卡塔琳娜·托马舍夫斯基到中国考察两周后,很不寻常地批评中国在保证基础教育权利方面连非洲穷国乌干达都不如。"中国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比联合国最低要求6%低得多。"她说,"政府仅提供学校经费的53%,其余由学生家长承担,政府承担的比例,比所有实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国家都低。"另一方面,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掀起扩招和高收费的狂潮,上大学对考生学习成绩要求越来越低的同时,对其经济承受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P>
<P>本就严重不足的教育资源被过多投入到更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城市和东部地区以及高等教育当中,中国的教育部门因此遭到来自各界的猛烈抨击,被指责最烈的是近些年来教育界最时髦的改革思路或称指导思想--教育产业化。这也直接导致了教育部高官公开否认提倡过教育产业化。</P>
<P>但事情并未到此结束。5月份,国家审计署对南京、杭州、珠海、廊坊4个城市的"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大学城"违规审批、非法圈占土地和建设贷款规模过大,存在偿贷风险两大问题;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招生黑幕被曝光。教育外衣下的丑恶浮出水面,教育产业化则再次被抛出来成了过街老鼠,教育部的表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不承认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教育政策"到"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P>
<P>一个曾经深入人心的改革口号,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当扩大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因为各种利益的干扰而变得尖锐时,教育产业化就成为攻击的首要对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华告诉《商务周刊》。</P>
<P>"这完全是一种误会。"汤敏认为,现在把"教育产业化"形容为所有发生在教育领域内的问题的罪魁祸首真的很冤枉。</P>
<P>汤敏告诉《商务周刊》,事情的原委应该从1998年说起。当时,从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挺过来的中国经济,急待拉动内需。从亚行菲律宾总部回大陆探亲的汤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于是有了亚洲开发银行的项目小组提出的一个建议: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启动的消费点。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一年一个学生消费1万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消费,二是缓解就业问题,三是从远期而言可以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P>
<P>但是汤敏强调,扩大大学的招生量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配合大规模的助学贷款。他认为,支持产业化的人谈的实际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反对产业化的人实际指的是基础教育,大家谈的不是一个概念。</P>
<P>"教育产业化是个模糊的概念。"汤敏说,"教育产业化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被扭曲了。"汤敏强调:教育是分层次的,应该按照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讨论教育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他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即"对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应分而处之,义务教育本是国家财政系统的责任,非义务教育则可以考虑国家财政适当投入时,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P>
<P>事实上,中国借助于市场力量解决教育问题可以追溯到1992年。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1992年是有历史意义的,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促进经济发展手段的论段。中国各个行业开始借力于市场寻求发展机会,教育也被推到了市场的前沿。</P>
<P>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明确将教育列入第三产业,并强调教育应以产业式体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发展原则。这正是中国寻求用市场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开始。</P>
<P>汤敏认为,对于教育是第三产业的界定本身并没有错误,借助市场力量进行教育资源配置也没有错误。但是关键问题在于教育产业化在市场的种种变化因素中被泛化和异化了。</P>
<P>"笼统谈教育产业化是不准确的。"汤敏说。</P>
<P>按照汤敏的解释,当教育列入第三产业时,并没有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进行属性界定,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情况下,在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的层次性被日益模糊,教育领域各个角落都笼罩着市场的烟雾。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导致教育主体与学校的行为扭曲,以及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P>
<P>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则对《商务周刊》强调,中国教育要不要市场,这不用争论,在批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上,把矛头对准市场是不公平的,"关键是政府负有更多的责任"。</P>
<P>"虽然官方没有提\’教育产业化\’,但\’产业化\’所表现问题之严重,是那些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国家所没有的。"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教授告诉《商务周刊》,"一种理论的现实命运,并不是由讨论或表态决定的,而取决于现实的社会需求、价值导向和利益博弈。" 那么,一个天使,是如何异化成一个魔鬼的呢?
</P>
喜欢0 评分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eeleo_Lion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3-11-29
  • 发帖数1798
  • QQ
  • 铜币55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1楼#
发布于:2004-11-10 11:09
<P>教育产业化:天使与魔鬼之辩---封面故事(二)</P><P><TABLE align=left border=0><TR><TD><!--新广告系统代码--></TD></TR></TABLE><P><b>高教产业化又带来了什么?</b></P><P>10月19日,王胜利再次飞往杭州谈判。身为华电天仁公司总裁的王胜利,他主要的职责就是拓展市场。</P><P>按照王胜利的介绍,作为华北电力大学的校办产业,华电天仁公司成立于2002年初,注册金额为2000万,依靠华北电力大学进行研发和生产,面向电力、石化等行业提供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开发和服务。</P><P>如果一切顺利,华电天仁公司今年的业绩会有更高增长,这意味着华北电力大学的投入也将看到盈利的希望。在华北电力大学的学校产业集团中,除了华电天仁以外,还有近10业。</P><P>事实上,对于华北电力大学而言,以学校资产为依托组建学校产业集团并非特殊之举。1978年以来,在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的基础上,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是不是生产性部门,是不是一种产业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P><P>1992年,一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文件,第一次指出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行业,属第三产业。此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学校开始了产业集团尝试。公开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高校产业集团超过39家,大学产业向国家纳税20亿元,税后净利润达到24亿元,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似乎成为中国高校产业史上的成功典范。</P><P>在华北电力大学高层看来,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华北电力大学有资深的电力行业背景,在传统上属于部属院校,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与产业密切结合在一起。</P><P>华北电力大学的前身是1950年代成立的北京电力学院,1970年迁至保定市,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主要是为电力行业选拔并培养人才,隶属当时的国家电力部并由电力部直接划拨经费,教育资金有稳定的保障。</P><P>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中期。1988年,电力部撤消,华北电力学院被剥离到地方,这使其马上面临生源和资金双重难题。招生难,意味着华北电力学院更少地获得财政划拨机会,因为按照国家规定,高校资金划拨是按人均数量计算,地方财政也不可能再为行业类院校给予过多的资金支持。</P><P>1995年5月,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成为兼有理工与文科的综合类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有更多机会通过文理兼顾的学科设置,获得稳定的生源。此前1994年国家开始对高校实施并轨收费,华北电力的生存问题开始有了保障。</P><P>但作为一所高校,仅仅解决生存问题自然是不够的。1998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是中国教育到2010年的一个重要目标。1999年的《高等教育法》中"谁办学,谁受益"的原则,则给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并明确规定了对高等教育的产业实行优惠政策,以促使"学校所办产业或者转让知识产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收益用于高等学校办学"。</P><P>在这一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开始投入发展教育以外的产业项目,并很快成立了拥有近10家公司的华北电力大学产业集团。</P>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eeleo_Lion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3-11-29
  • 发帖数1798
  • QQ
  • 铜币55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2楼#
发布于:2004-11-10 11:09
<P>教育产业化:天使与魔鬼之辩--封面故事(三)

<b>大学办产业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访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校长齐夫拉·哈韦尔</b></P><P><b></b>
<FONT color=#3300ff>《商务周刊》:</FONT>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中国的许多大学也在进行一些教育产业化的改革。匈牙利也是转轨国家,我想知道在您的大学里,存在资金方面的问题吗?您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教学、科学研究和赚钱的关系呢?</P><P><FONT color=#ff00ff>齐夫拉·哈韦尔:</FONT>我想,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大学都存在资金的问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大学的经费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必须考虑尽可能减少开支来达到预定的目的。而作为大学来说,资金越多,它能做的事就越多,比如可以做更多的研究,因此它总是期望有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我想,近些年来,无论是在匈牙利还是在欧洲其他国家,都有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就是把高等教育作为了一种必须教育。这种想法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便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并没有根据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原来,只有很少数的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往往是聪明上进的精英青年,他们的确想成为研究员,或在某些领域如商界、政界成为领导者。但现在由于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大学教授并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因此他们所提供和传授的信息就没有以前那么有效。因此我觉得,在大学大量扩招的同时,还应该保持精英教育,这要看每个学生的不同才能而定。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仅仅为找工作和保证就业率而设置,而是真正根据不同学生的才能而定。但如果你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这种精英教育,那么资金就肯定不够,你不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达到那样的教育水准。</P><P><FONT color=#3300ff>《商务周刊》:</FONT>那您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P><P><FONT color=#ff00ff>齐夫拉·哈韦尔:</FONT>我认为应该让一部分好学校不采取扩招的方式,仍然保持他们原来的学生数量,当然适当提高招生人数是可以的,但不是百分之几百的增长。然后,认真考虑其他一些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适合他们以后找工作的需要。我认为,许多学生可以接受类似"服务和技能"性质的教育,因为在如今的社会里,有许多这方面的工作,保证这些学生在某一技能上有所长就可以了,或许就业对他们来说更重要,他们并不需要研究背景雄厚的教授做指导,他们并不想从事研究工作。因此这种基础的技能高等教育是可以推广的,并且这种教育的价格也并不昂贵。这并不是说教育分高低层次,而只是根据学生各自的自身特点进行施教,你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入传统的教育体系。一个体系的迅速扩大要跟它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就像一个青蛙,一定要让它长成一头牛,它拼命的吸气,终究会爆炸的。我的意思是,大量的扩招学生进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变不能适应这种迅速扩大的学生数量,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资金问题的短缺等等。</P><P><FONT color=#3300ff>《商务周刊》:</FONT>您认为作为大学校长,最重要的工作职责是什么?</P><P><FONT color=#ff00ff>齐夫拉·哈韦尔:</FONT>我想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学的正常运转。尽可能提高各项指标和设施的质量,比如提高教学的水平,提高各种教育设施的质量等等,当然这并不容易。并且,最重要的是,知道怎样解决资金的问题,保证资金不出现短缺。还有,他必须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者,知道怎样与相关的机构沟通,获得资金;懂得怎样与学生沟通,以保证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学校就读;他能够吸引最好的教授来到这里执教,满足教授教学研究的需要。一个好的大学需要好的氛围,这种氛围并不是说这个大学只有20%的优秀学生,而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动力和精神,希望做事情并把它做到最好。形成这种氛围并不容易,这对大学的校长是极大的挑战。</P><P><FONT color=#3300ff>《商务周刊》:</FONT>您如何看待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许多大学投资商业领域和商业行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P><P><FONT color=#ff00ff>齐夫拉·哈韦尔:</FONT>对这一点,我有两方面的想法。首先,你知道我们是一所科技大学,而在我们大学里,所有的教授和学生同实际的业界及商业领域保持紧密的联系非常重要,因为科技工程并不仅仅是科学,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你必须学会如何运行系统并保证它持续发展,学会如何在现实中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并不能仅仅靠学习理论就能解决。所以说,我们和业界的合作是以促进教学为第一目的的,而不是为了赚钱。如果政府认为大学就此可以赚到钱,从而减少对大学的预算开支,那无疑是不正确的。并且我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教学和研究,做生意并不是大学的强项。就拿我来说,如果我有一个重要的讲座,同时公司那边需要我去参加一个会议,那我该怎么选择呢?在大学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人专门去做生意,而另一部分人则专心从事教学,但这样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就是那些赚了许多钱的人会想,为什么我辛苦赚来的钱要给这些没有赚钱的人用呢?这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不认为大学去办产业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即使真的要做,也应该只是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因为大学的优势并不在此。</P><P><FONT color=#3300ff>《商务周刊》:</FONT>在学科的设置上,你们会怎样考虑?是否会考虑市场的需要开设一些热门学科?</P><P><FONT color=#ff00ff>齐夫拉·哈韦尔:</FONT>对。许多学校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必须要吸引足够数量的学生,因此大学往往会开设一些非常热门的专业。我们大学在这一点上比较幸运,因为我们的传统学科在如今仍然非常受欢迎。当然,如果大学仅仅考虑学科的受欢迎程度而没有足够经验的话,就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P><P><FONT color=#3300ff>《商务周刊》:</FONT>在您的国家,政府怎样协调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资比例?</P><P><FONT color=#ff00ff>齐夫拉·哈韦尔:</FONT>在这一点上,我并没有明确的数字可以提供给你参考。我只能告诉你,在我们国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是非常非常便宜的,反倒是幼儿园教育非常昂贵,可能是因为幼儿园需要一对一的看护和辅导的原因吧,幼儿园的教育费用甚至会高于大学教育的费用。

</P><P><b>齐夫拉·哈韦尔(Gyorgy Horvai):</b>

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校长,匈牙利政府工业技术进步基金会主席,匈牙利科学院执行委员,化学工程师,数学家。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是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公立名校,匈牙利最著名的技术类大学,培养过5名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学奖获得者。</P>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