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el_na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04-18
  • 发帖数49
  • QQ
  • 铜币241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10楼#
发布于:2004-04-28 13:04
<P>强!!!</P><P>顶!!!</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在教室睡觉,在图书馆吃东西,在食堂自习,在寝室读书……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mjy
mjy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注册日期2004-04-21
  • 发帖数1663
  • QQ
  • 铜币49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11楼#
发布于:2004-04-27 19:39
<P>下面分阶段来总结一下应该怎样开展完整的复习:</P><P><b><FONT color=#990000>第一轮:从头开始,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FONT></b>第一要保证所有知识点都覆盖到,第二要保证对所有的知识点都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各个知识点最基本的运用。这是整个复习的基础环节,因此一定要稳,不着急,但是同时不能拖的时间太长,一般应该保证在两个月内完成,时间用的太长了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一定要注意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总结,比如复习完了积分,就要回过头将所有积分的内容,包括定积分,不定积分,二重,三重积分,曲面,曲线积分进行全面的总结,比较出异同点,深刻对整个积分体系的理解。这样边回顾总结,边赶进度,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至于说用什么参考书,首先要明确参考书的作用:课本知识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有用最体系的,第一轮重在理解,任何参考书,包括陈的《复习指南》和李的《数学复习全书》,都不能帮助你理解知识,参考书只是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类,并配合上强化知识点的题型。因此不能脱离课本单看参考书,也不能只看课本上的理论而脱离参考书上的归纳和总结。应该说任何参考书上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肯定比你自己总结要更好一点,至于陈,李哪个更好一点,不能一言而论,只能根据个人情况。陈的《复习指南》从纯数学意义上而言,明显比李的《数学复习全书》差一个档次,也就是说,陈的书对你数学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什么帮助,而是纯靠老陈总结的一套做题经验,而真正考研试题肯定不是靠套用陈旧的套路方法就能够解决的,所以看陈的书一定要跳出他的思路,从自己的角度来读,把他的东西转化为你自己的东西。李的《数学复习全书》充分显示了编著者在数学上的深刻理解,应该说是令人茅塞顿开的经典之作,对你数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时间紧或者不想两本都买,还是推荐李的《数学复习全书》,大师之笔,启迪智慧,善哉善哉J这样第一轮复习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就比较明确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课本与参考书结合。</P><P>完成第一轮复习,胸中基本可以呈现出整个高数,线数和概率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如果各个知识点都能够做到了然于胸,历历在目,那么无疑你的基础知识是过关了,完成第一个阶段,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呵呵,然后再拿出三到五天,系统回顾一下,抓住纲领,又不漏过细节,这样基础更加牢固!就开始第二轮的题目演练。</P><P><FONT color=#990000><b>第二轮:做题。</b></FONT>与前一阶段的做题不一样的是,这个时候的题目应该跳出孤立的章节,以综合题目演练为主,同时,又要将各个部分典型的题目都熟悉熟练!在最初开始复习的时候,因为基础知识不全面,对题目的解决方法肯定也不一定很全面,而在这个阶段,你所有的知识都有了掌握,做题的思路肯定就更广。也是有两方面的练习:一方面,典型题目的多角度处理:比如这时候无穷小的阶数的确定,就要不仅会用洛必达法则进行运算,也要会用泰勒公式来做,实现知识纵向的融合,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甚至有的高数,线数,概率结合的综合题目,更要具备能够纵向结合知识点的能力,这样横向的基础知识加上纵向的融合贯通,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合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运用的理解,编织知识网络,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目的。另一个目的,如前面所言,就是对思维方法的练习与提高,跳出具体的知识之后,再仔细的回过头看看一道题目从分析到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妙的思维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用优美的数学语言,进行的是最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创造,“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如诗一般……</P><P>至于这个阶段所选用的参考书,我当时用的陈的《题型集粹与练习题集》,该书的写作方向特别适合与这个阶段使用,可是老陈总是沉醉于他的那套滲透着古板迂腐,缺乏创造性和诗意的“套路说”,因此感觉读后效果一般。而李的《经典四百题》侧重与上述第二方面综合性题目的演练,而缺乏第一方面典型题目的演练,不利于思路体系的形成,但是李永乐老师在其《数学复习全书》中的典型题目选择和讲解都特别到位,不失为第一方面的比较好的练习素材,所以在整个第二轮复习中,建议以《经典四百题》+《数学复习全书》,大概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经典四百题》以套题的形势编排,但是本身并不适合模考,所以还是作为综合题目演练之用,早早动手,站在高起点上,居高临下。这个阶段的做题一定以从题目中收获知识,提高思维为目的,所以,对于题目本身涉及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意的去回顾,去查《数学复习全书》中的相应章节。题目完整解答完之后,一定要有一个整体回顾的过程,仔细研究一下,到底是如何完成从已知到待求的推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路和答案的思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审题到动笔做题,是怎样的一个思维过程,题目的入手点是如何找到了……自己的提高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第二轮复习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也明确了: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各种题型都熟悉一遍,通过题目达到深化知识理解,提升思维水平的目的,题目练习和题目回顾总结并重。</P><P>系统的第二轮复习的完成,无疑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和战胜数学的把握,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我自己的等级也飞速的提升,我还有什么害怕的呢?稍事休整,再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抬起头看准方向,再出发:)用两三天进行查漏补缺,就开始第三轮的综合演练了!</P><P><b><FONT color=#990000>第三轮,模拟演练。</FONT></b>做成套的模拟题除了对知识的补充,对思维的训练,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做题节奏和考试心理!首先,要通过不断的模拟练习,把握做题的节奏,清楚自己各部分应该分配多少时间,练习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自己的节奏,遇到难题或者做了半天也没作出了的题目,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调整,所以这个阶段的模考应该严格的按照三个小时来完成;其次,要刻意给自己制造一个紧张的气氛,比如可以叫上几个一起准备考研的,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题目。因为在考场上,往往不是别人将你击败了,而是自己将自己击败了。所以一定提前给自己一些荷枪实弹的演习,提前去体会那种怦怦的心跳,提前去适应一切需要你去适应的环境和气氛。这个阶段便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了,提前完成相应的数量的题目,迅速提升自己的应试水平,早早让自己去适应考研,胸有成竹,以避免最后阶段的浮躁心理。每套题做完后的回顾总结同样是特别的重要,某种意义上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做题的过程,因为你本身的提高是在对整个卷子再次分析的基础上的自我认识,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包括基础知识,解题思路,及运算等多个方面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的补救和提升。模拟题目的套数应该在二十套左右,推荐用胡金德的《二十套模拟题》,每天一套,连回顾一起,大概一个月完成。第三轮复习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也明确了: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自己前阶段的成绩反映到试卷上,再次实现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提升实战应试水平,模拟+回顾总结=全方位提升!</P><P>三个阶段如同三大战役,一个又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已经使你会当凌绝顶,不胜耳边的阵阵寒风扫过面颊时刻的隐痛:数学不过如此,考研不过如此……</P>
[IMG]http://211.156.161.173/chat/img/2004417109282.jpg[/IMG]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 吸进肺里 留在离我心脏更进的地方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上一页 下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